傳奇
包浩斯設計運動
包浩斯設計運動本質大膽,以革命性的影響力改革了西方世界藝術與建築的課程。
1919 年德國威瑪建築師瓦爾特.格羅佩斯透過創辦國立包浩斯設計、建築、應用藝術學校,發起運動,象徵對藝術與產業間關聯有了全新多元的見解。
在包浩斯學校,或簡稱‘包浩斯’,創造力與生產力相輔相成,揣摩藝術與物品創造的全新手法。此方法講究清爽、實用、極簡的美學、沉靜純潔的鮮艷奪目、無與倫比的滑順圓柔。
隨著包浩斯成立,設計不再比木工尊貴;建築亦不再比繪畫優越。相反地,所有學科皆一視同仁。 格羅佩斯便是透過兼容並蓄,為日常物品注入設計。
藉由合併兩所現有學校(威瑪藝術學院與威瑪市立工藝美術學校),完整實踐創意與生產的融合。包浩斯運動於 1920 年代後半葉達到顛峰。
在獨特的學習中心,學生無須扮演台下聽眾,而是透過參加名為 ‘Werkstätten’ 的工作室,–從陶藝到印刷,年輕才子無一不親自動手學習,並以嶄新眼光審視世界。
這項進步運動少不了批評謾罵。1925 年當地選舉上,保守派當權,並取消學校補助。格羅佩斯因此將理念帶至德紹,在此打造指標性的包浩斯建築。學校也在此時邁入創造、創新、影響力的全新階段。建築本身是有別於世上所有事物的獨創壯舉。不對稱設計令參訪者必須繞行校園,才得以一窺建築的立體特色以及每項組成元素;四層樓的側翼廠房、側翼教室、連結兩者的行政區域。在這全新建築中,格羅佩斯集結知名藝術家與手工藝者。Josef Albers、Anni Albers、Marianne Brandt、Marcel Breuer、Wassily Kandinsky、Paul Klee、Laszlo Moholy-Nagy 與 Oskar Schlemmer 皆為學校職員或學生,–有時更身兼兩者。當代設計界另一名創新者。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於 1930 年至 1933 年繼任格羅佩斯包浩斯學校校長一職,爾後該校永久關閉。
若欲瞭解包浩斯為何與–當時世俗常規宛如天壤之別,以及為何其持續塑造當今視覺世界–,應從檢視包浩斯崛起的社會條件下手。
格羅佩斯構思包浩斯時,體悟到製造業越發空洞,缺乏靈魂。製造業不僅與藝術和設計背道而馳,甚至深陷產業漩渦,以一陳不變的風格生產物件,枯燥而乏味。
因此,藝術與工藝的重新結合成為廣受歡迎的解藥,中和了當時無所不在、精緻華美的設計。
儘管學校僅開放了極短的時間,其傳奇仍不斷在設計界中迴盪。實際上,La Prairie 便向包浩斯汲取靈感;品牌包裝上融合包浩斯運動的俐落幾何美學,如 魚子美顏 罐上的極簡線條或 La Prairie 盒上的光滑銀色。包浩斯 對卓越的執著、對創新的追求、對破除常規的渴望,至今仍啟發 La Prairi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