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與建築

完美邂逅

藝術與科學的協同作用在歷史上如何提升美感

自古以來,人類一直以最神秘的方式試圖解開宇宙的奧秘——充滿魅力的藝術和科學的探究能力;兩者的結合,讓我們發掘了在這些領域中令人著迷的原素,從而掌握住美麗的力量。透過美學的衝擊和科學的啟發,這些奧秘終將被揭曉,好奇無比又熱情洋溢的人絕對可以因此找到樂趣。藝術與科學兩派的實驗,輔以精密計算和不同的展示,再併合結果並為我們闡明,迄今為止有哪些事物仍然是謎;而藝術,就是我們展示新知識的方式。

自古希臘以來,「technique」與「technology」兩者在語意學上的重疊,就定奪了藝術作為一種工具的演變:「Technê τέχνη」被翻譯成「藝術」或「手工藝」,同時也是技藝「technology」的字源。語意上的微妙,反映了藝術作為一種技能的發展,如陶器、雕塑,和奠基了其餘手工藝顏料或色彩運用理論,這些都為古代的傑作鋪平了道路。隨著藝術發展成二維,運用線性與幾何形狀,與利用科學協助繪畫、素描和製作現代藝術,兩方面都同等重要。

大師的觀察

文藝復興時期是由各種類的珍品奇玩構成的。15世紀時的歐洲,探究力與創造力同時迸發,因為當時的知識份子竭力解開醫學、音樂、藝術和算術的謎題;為了解決這些難題,人們開始將藝術直覺與精密的觀察結合。這種意念的統一成為這個關鍵時期的領導力量,並為其後歷史上的批判思維奠定了基礎。

為此,藝術一直受到科學的影響;今天所有的科學和藝術,都始於文藝復興時期,並以達文西無止境地挑戰宇宙最大的無解題為終。作為一位敏銳的世界觀察者,他將這種對世界的迷戀化成自己的作品。正如Walter Isaacson的權威傳記所言,達文西充沛的好奇心令科學成為他的熱愛對象,圍繞著萬有引力和人性,差不多瀕臨癡迷的邊界。他收集大量機器和哺乳動物的動作和聲音,甚至是分娩時母體體內的運作,並發現了航空、音樂和醫學方面的突破;如果不是達文西的癡迷,這些突破不會早在這時候出現——甚至比伽利略還要早一個多世紀。達文西不斷進行實驗和建立理論,尋找生活節奏中的模式。

藝術、科學,以及人性的緊密交錯,使他的作品完全捕捉了他的本質,讓我們窺探他的世界。他不止息的好奇心更促成了與數學家Luca Pacioli的合作,成為米蘭公爵Duke Ludovico Sforza的被贊助者。Pacioli是早期的會計和如今所謂的複式簿記,負責教授達文西數學,在後者理解比例和對稱時發揮極大影響力。兩者的合作成果是著名的Divina Proportione,這本書以達文西設計的、以科學為基礎的繪畫和素描為例,探討了藝術中完美比例的理念。

這種二重性令觀眾相當滿意,同時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滿足好奇心的價值。因為他跳脫的思維,並且看到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共鳴,所以他的才華一直到今天,仍然受到追捧及尊重。

摘錄自Luca Pacioli著作:De Divina Proportione ,由達文西於1509年解說。圖片:©White Images/Scala, Florence。 
一點一滴,藝術的眼光
Georges Seurat, A Sunday on La Grande Jatte. 1884 
Helen Birch Bartlett Memorial Collection, 1926.224.© 2019. 
圖片:©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/ Art Resource, NY/ Scala, Florence。 

文藝復興時期培養出來的跨界別思維,被推進到了現代,最終造就了19世紀後期突破性的藝術可及性。隨著化學不斷發展,藝術家每天都能用到新材料,為使用不同技術進行實驗提供了一片新天地。同時,科學家試圖盡量以數學公式解釋天下萬物;於是有一段時間,世事似乎都能夠解釋,包括人們接觸藝術時的感受。

19世紀時,Georges Seurat對色彩運用理論產生了興趣,終於帶來了既簡單又具革命性的結論。那段時間,科學家都在論證人類的眼睛如何感知一種顏色與該色素周邊的關係,然後發現紫色並不一定需要由紅藍兩色混合而成,因為只要將這兩種顏色以點列方式並排,就可以實現相同效果。Georges Seurat認為,這種點列形式的紫色,比起紅藍混合的紫色更有動力和活力,因為這種紫色是由凝視其畫作的人在腦海中創造的。雖然這門學說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,卻絲毫不損Georges Seurats畫作的魅力,因為在他的畫作中,點與點之間的空間形成了穿透畫布的光芒。這種技術後來被稱為「點描法」——用彩點堆砌的畫;或者更準確的「分光法」——將顏色分隔,而Georges Seurat則稱他的作品為「Chromoluminarism」。不管這些詞彙背後有甚麼意義,這種風格都引領著藝術發展的新動向;為色彩賦予新面貌,並以大膽的技術及清晰的革新目光引起迴響。

向前走:21世紀的動態藝術

以20世紀的繪畫史為基礎,21世紀的技藝已發展到可讓藝術品移動。Alexander Calder和Naum Gabo的作品,將充滿動感的形態從畫布轉化成雕塑,最後將這個意念抽象化。

Linear Construction in Space No.2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Naum Gabo在早年受到日益強大的革新思潮論述影響,他為此創作了可移動的雕塑,闡述這個變化的構造。這項工作反複製作了20次,利用尼龍纖維捕捉移動的光線;當中的許多版本都曾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中展出,為未來的動態互動藝術奠定了基礎。

Alexander Calder也了解動力的價值,並以工具製作和創意為根基,與美國加州的藝術與工藝運動結合;開發具科學功能的動態雕塑,以一套有效系統去測試各種動力,並將成果成功實現。

Naum Gabo, Linear Construction in Space No.2. 1957-58 © 2019 
圖片:©Christie's Images, London/Scala, Florence. 
數碼藝術時代
Fabian Oefner, Dancing Colors, 2013。圖片:©Studio Oefner. 

對當代藝術家而言,當今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,代表著綿綿不斷的靈感源泉,令一些在數十年前被斷定為不可能的作品成真。現在,這些以前難以想像或被認定不可思義的創意藝術品,以挑戰人類身心、及超越人類局限的姿態,紛紛成為現實。

藝術家Fabian Oefner提供「看得到」的聲音。為了將聲波轉變為視覺藝術作品,他專注於聲音的動態以及如何為其賦予生命。他將帶有微小晶體的薄塑膠箔貼在喇叭上,讓聲音的動態決定作品的藝術效果。水晶陪隨著流傳的聲音彷彿被注入生命,呈現出不斷變化的韻律。

Paul Coudamy的作品LIVING CELLS,完美展現了科學的力量。這件於2017年Art Basel in Basel展出的藝術品,是這位藝術家與La Prairie合作的成果;以漆鋼和磁鐵構成的幾何造型,是根據被稱為Weaire-Phelan的數學公式精確計算。LIVING CELLS的組成,必先要為每顆珠子及其周邊空間造型,並按照編號模型,利用數碼折疊及激光切割鋼材,最後以手工焊接組成作品。讓人聯想到魚子的閃亮黑色磁化大理石,似乎主宰了這件簇聚型作品,像活體一樣散佈在靜態骨架上。雖然這件作品的總體積是恆定的,但由於大理石的磁性關係,其形態卻一直在變動。正如創作者所言:「LIVING CELLS的概念,是要自然、幾何學和科學三者對抗。」

挑戰數據的局限性

在21世紀的數碼時代,藝術與互聯網的交集不僅無法避免,而且越來越廣泛。互聯網對數碼藝術創作的影響持續增長,許多藝術家;或被稱為算法家;以電腦利用互聯網和演算法共同創作,並被視為算法藝術。儘管早於1980年代的分形藝術作品、1960年代的電腦啟發靈感藝術、以至東方的瓷磚圖案都與此創新運動相關,然而最終依靠電腦的演算法生成設計,是在1995年的一次會議後才得以實現。算法藝術作品通常在電腦屏幕上展示,並使用相同的建造和顯示機制,對自己的形式進行整合分析。

算法家始創人Jean-Pierre Hebert,一直站在這個風潮的最前線,早於90年代中期,他已利用沙和其他臨時材料創作,後來又以電子表格和數據集取代油漆和畫布。隨後,他更將從各類調查或消費者行為中收集的參與度數據,利用複雜的開採軟件進行轉化;當時這個軟件是一眾科學家和新聞工作者都在使用的。這些方法論論證了21世紀不斷變化的分析世界,促進了現代形式的個人表達;利用機器人學和數據視覺化創作藝術,揭露人類的真相。

Refik Anadol是另一位具革新看法的藝術家,他的作品「Melting Memories」將捐贈者記憶的大腦掃描同步到他的電腦上,並將其視覺化;結果令人瞠目結舌,將人類行為和科學結合後,這些記憶圖象在不斷變化和重新排列,重新獲得生命。

21世紀的算法藝術在許多方面都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問題:我們是誰?我們為甚麼重要?宇宙無盡的故事要靠科學揭示,而藝術讓它們得以充實。藝術與科學間這種相互關係是一種巨大影響力的結果;這種非凡的協同作用,讓語言學問題視覺化,去解釋我們所能僅僅觸及的對現實的理解,藉此創造美麗。無名的詩歌由此誕生,讓我們的問題可以在這些優美的幻變中,慢慢尋找答案。

Refik Anadol, Melting Memories, 2018。圖片:©Designed & Developed at Refik Anadol Studio. 
完美的融滙

科學抑或藝術?

當討論藝術家不同時期的生活和作品時,總是會出現這個問題。在融合科學與藝術、精準與詩意、研究與創造力、尋求與成就的世界中,都會看到這樣的人物在努力。

在追求永恆真美的過程中,La Prairie試圖尋找強化魚子精華系列非凡的提升及緊緻功效的方法。透過充滿藝術及革新的方法研發明亮膚色的產品,La Prairie將魚子科研推上高峰,推出蘊含魚子精華的細緻粉底及碎粉。

受到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啟發,La Prairie創造了一個融合專業知識和savoir-faire的環境,糅合魚子科研和色彩造詣;這是完美的融滙,也是魚子精華底妝系列誕生的地方。